杨时

      发布时间:2017年02月20日      浏览量:{{ pvCount }}      【字号:    

  杨时(1053年-1135年),初字行可,因犯友人父讳,后改中立,号龟山,将乐县人。

  杨时天资聪颖,4岁从师,8岁善诗文,人称神童,宋熙宁九年(1076年)登进士第。1081年授徐州司法,闻程颢、程颐兄弟讲孔孟理学于河洛,调官不赴,到颍昌拜程颢为师。师生相得甚欢。因学业特异,成为程颢得意门生,与游酢、吕大临、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。学成回归之时,程颢目送他远去,感慨地说:“吾道南矣!”

  1085年程颢逝世。1093年,杨时再度北上洛阳,转师程颐。一天,他与游酢去向老师请教,见程颐正在厅堂上瞌睡,不忍惊动,便在门廊下静候。这时,天下起大雪,待程颐醒来,地上积雪已一尺多深。“程门立雪”后来用为尊师重教的故事。

  杨时学识渊博,毕生精研理学,对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。尤其是他“倡道东南”,对闽中理学的崛起,建有筚路蓝缕之功。后人尊之为“闽学鼻祖”。他著述宏富,主要收集在《杨龟山先生文集》中。学术活动有两个时期较突出:一是天庆四年(1114年)至保大四年(1124年),在江苏毗陵(今镇江、常州、无锡一带)著书讲学,各地学者慕名而至。他讲学之处后来成为著名的东林书院。二是建炎二年(1128)到去世,在将乐著书立说,其时虽已年迈,仍孜孜不倦。从二程的“洛学”到杨时的“闽学”,“其上接廉洛之传,下开罗(豫章)、李(延平)、朱(考亭)之绪,”理学有一个较大的发展,理学中心由中原向东南闽中转移,其影响十分深远。它传播到日本、朝鲜等东方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,逐渐取代了日本占统治地位的佛教禅学,成为官学。宋使出使高丽,国王一见面就问:“龟山先生安在?”

  杨时既是著名的理学家,又是一位具有安邦治国雄才的杰出政治家。他在朝廷担任秘书郎、著作郎、迩英殿说书、侍讲、右谏议大夫、给事中、工部侍郎、国子祭酒等职时,正当朝廷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之际,他提出“修政事,明军法,攘夷狄,排和议”的主张。对内他极力反对“花石纲”,坚决要求诛杀贪生怕死、弃军而逃的童贯,竭力挽留抗战主将李纲;对外他反对割地求和,力主抗战。他不畏奸,据理直言,所言多有卓识,为时人所传颂。

  他在担任地方官时是个“晓习律令,关心国运民瘼,守正不阿,深得士民仰戴”的官员。在虔州任司法,守正不阿;在浏阳任知县,为灾民请赈济;在萧山任知县,筑“湘湖”修水利,“邑人重其名,多画像祀之”;在余杭任知县,顶住奸相蔡京为母浚湖筑坟“借口便民,实为利已”的命令。所到之处“皆有惠政,民思不忘。”

  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杨时辞世,终年83岁。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 。宋高宗赐“太师、大中大夫”,谥“文靖。”绍兴十二年追封为“吴国公。”咸淳三年(1267年),朝廷下旨在将乐县北龟山之麓建“龟山书院,”宋度宗亲题“龟山书院”匾额。并诏郡县拨田优恤其后代,定每年春秋两季祭祀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,朝廷追封“太师、吴国公。”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明太祖敕将乐知县重修书院。成化元年(1465年)朝廷敕在延平(今南平)建“道南祠”,祭祀杨时。弘治八年(1495年)明孝宗追封杨时为“将乐伯”,从祀曲阜孔庙。万历十二年(1584年),朝廷敕将乐县拨田153亩供祀杨时。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清圣祖亲题“程氏正宗”赐龟山书院。

附件下载

相关链接